在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門門楣上“中華軸承科技之星”幾個字格外醒目。這一軸研科技的金字招牌,如今依靠協同創新,行業引領的光澤越發明亮。
高鐵軸承技術實現突破,2兆瓦風電軸承聲名鵲起,高速高剛度電主軸打破壟斷……軸研科技以滾動軸承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支撐,牽頭實施多項國家級科技項目,新技術、新產品“無中生有”,老工藝、老產品“有中生新”,如今更通過領銜行業標準,勇做軸承業“游戲規則”制定者,質變悄然加速。
協同創新
從“1-1=0”到“1+1>2”
“日本NSK,德國FAG,美國NTN……人家一家國際巨頭的研發投入比你整個行業都要多,還有什么理由不搞聯合攻關?”談到2010年牽頭成立聯盟的背景,軸研科技總工程師葉軍的回答開門見山、一針見血。
話說回來,列數一眾聯盟成員,中國軸承行業前八強無一缺席,哈軸、瓦軸、浙江天馬、錢潮軸承個個是行業佼佼者,也是洛陽軸承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和他們展開聯合攻關,豈不是引狼入室、與狼共舞?但葉軍不這么想。
“聯盟成立前,各企業單打獨斗,各自開展科技攻關,研發項目散、少、小,無法形成合力。一些行業共性問題,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非一家企業一己之力所能承擔。”葉軍說,如果“霸王硬上弓”、惡性競爭,只能徒增研發風險,導致“1-1=0”的皆輸局面。
單個創新主體很難突破條塊分割的體制障礙,難以推動協同創新,也很難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只有成立聯盟,突破條塊分割造成的體制障礙,通過利益共享形成互利共贏的市場化機制,才能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實現從“1-1=0”到“1+1>2”的華麗轉身。
背靠高校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回首聯盟4年研發歷程,5個國家級重點項目,4個由軸研科技牽頭,1個由洛軸牽頭。中國軸承產業升級這場“大戲”,洛陽軸承企業“唱主角”。
裝備創新,最難“首臺套”。在“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車輛軸承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中,軸研科技聯合13家企業和大專院校開展聯合攻關,首套高鐵軸承樣品指標達到甚至超越國際同類產品,實現了國產高鐵軸承等技術零的突破。
2012年啟動的“高速精密數控機床軸承系列產品升級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項目,耗資上億元,周期跨越4年。軸研科技牽頭,軸研科技、哈軸、洛軸、清華、河科大等共同參與,僅用一年多就突破核心技術12項。
洛軸牽頭的“2兆瓦以上風電裝備系列軸承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填補了國內機、電、液、測控一體化風電轉盤軸承綜合性能實驗系統的空白,其中偏航軸承及變槳軸承、主軸軸承受到多家國內知名風電企業垂青。
“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左右翼’,一邊是企業,一邊是高校。”面對成績,葉軍始終保持清醒。我國軸承工業基礎理論研究弱,對于國外很多高端軸承設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高校加盟研發項目,使形勢悄然發生改變。
清華大學摩擦學實驗室——我國唯一的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扎實的機械學、摩擦學材料、摩擦化學理論研究,為節省能量、提高軸承磨損壽命提供了理論支撐。西安交通大學的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讓高端軸承研發和制造系統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有了“親密接觸”。
聯盟成員中的7家高等院校、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突破軸承關鍵基礎理論添磚加瓦。在聯盟成員之間,“市場為導向,研究為基礎,產業為目的,產品為紐帶”的“產學研用”一體化鏈條越結越“緊”。
領銜“行標”
“一子落”引來“滿盤活”
“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品牌,一流企業賣標準。”近兩年,這句話在制造業領域被反復提及。
“發揮中國軸承產業鏈集群競爭優勢,整體提升中國軸承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從而將其轉化為技術創新優勢、行業標準優勢和知識產權優勢。”在向記者描述聯盟的總體發展目標時,葉軍特地在“行業標準優勢”上加強語音。
21世紀初,中國每出口一臺DVD支付5美元的專*費,就是因為DVD行業標準被3C聯盟、6C聯盟等壟斷。
曾經的軸研科技,也想過埋頭發展,寧愿“悶聲發大財”也不“勇做出頭鳥”。但牽頭組建聯盟,制定行業統一標準,讓其初嘗當“出頭鳥”的甜頭。
形成知識產權成果36項,制定或修訂技術標準85項,牽頭起草并組織了8項國際標準的制定或修訂……這些行業標準成為聯盟企業競爭的利器。
因為,標準為市場所接受后,聯盟以外企業要想達到該標準,就需要付費使用聯盟專*成果。這為聯盟企業帶來了除產品外的“第二筆”收入。
相比之下,在36項知識產權成果中,有32項為共性、共享技術,通過成員之間的許可,聯盟成員可免費使用。“這等于給聯盟一個絕好的保護自我發展的壁壘,讓企業有底氣在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先發制人’。”葉軍說。
未來,聯盟將進一步吸納具有創新能力的知名企業、具有基礎研究與共性技術研發優勢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強化技術創新優勢、行業標準優勢和知識產權優勢,通過強強聯合,奏響洛陽乃至全國軸承產業轉型升級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