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今年8月底,鋼鐵產業比重由“十五”末的67.7%下降到39.7%,裝備制造業比重由6.6%提高到18.7%,礦產品加工業比重由8.7%提高到18.8%。
五年的時間轉瞬即逝,但鞍山卻用這五年完成了工業結構由“一鋼獨大”向“五業并舉”的轉變。工業結構的巨大變化,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鞍山這個老工業城市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十一五”期間,我市重新梳理了資源、產業等優勢,構筑起鋼材深加工、裝備制造、化工新材料、礦產品深加工和光電產業五大支柱產業的宏偉工業框架,并圍繞打造世界級精特鋼和鋼鐵深加工產業基地、菱鎂新材料產業基地、國家級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光電產業基地的奮斗目標,規劃了50個產業集群、350個主導產品加以推進,工業實現了結構的巨大變化和全面均衡發展。
2008年4月8日,中船重工物貿集團鞍山鋼材加工配送中心項目在達道灣工業規劃區開工建設,這個總投資30億元、年加工配送200萬噸船板能力、年銷售收入超200億元的大項目建成投產后,將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船用鋼加工配送中心。
中船重工是近年來我市引進的第一個央企,這個大項目更是鞍山拉長鋼鐵產業鏈、做深做透鋼鐵文章、優化產業結構的一個標志。近年來,鞍山重點圍繞精特鋼、板材深加工、管材深加工、線材深加工和鋼結構等五個方面,做深鋼鐵產業,正在實現由普碳鋼為主大市向普碳鋼和精特鋼共同發展大市轉變,由普通鋼材生產大市向精品鋼材和鋼材深加工大市轉變,由原材料生產大市向現代鋼鐵物流大市轉變,由鞍鋼占絕對主體向鞍鋼和地方互補發展轉變。預計2010年底,我市的鋼鐵企業精特鋼產能可達到300萬噸,精品鋼材和鋼材深加工比率達到56%,形成以西部地區為代表的集商貿、倉儲、鋼鐵、裝備、加工、原材料為一體的物流園區,擁有鞍山北方鋼鐵交易市場、鋼材現貨市場、寶馬鋼材市場,以及海城富奎等一批專業化、規模化的物流配送企業。
在鞍山工業結構調整中,裝備制造業的崛起最引人注目。“十一五”期間,我市重點圍繞冶金礦山設備,重大裝備鑄鍛件、輸變電及工業自動化裝備,做大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不僅實現了量的擴張,而且產品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初步實現大型化、成套化、信息化和高精化,并開始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發展。
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鞍鋼重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鞍鋼重機成為國內第一個試制成功AP1000核電主管道鍛件的企業,使我國引進美國西屋公司的世界最先進、最安全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在國產化、自主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三峽電站設備國產化進程中,鞍鋼重機是國內第一個成功試制70萬KW水輪機組下環的企業;鞍鋼重機公司與中科院沈陽金屬所研制的大型船舶柴油機低速重載50-90系列曲軸已形成系列化,徹底擺脫了我國大型船用曲軸多年全部進口的歷史。
在裝備制造業領域,何止鞍鋼重機一個企業,何止這幾項國內國際叫得響的產品。冶金礦山設備領域,開發出1800爐卷軋機成套機組、世界最大的63立方米渣罐、大板坯連鑄機等國際、國內一流產品。工業自動化裝備領域,開發出風力發電變流器、光伏發電雙向逆變器、高壓動態無功功率補償裝置(SVC)等高端產品。“十一五”期間,我市裝備制造業裝備水平實現空前提高,并形成完整的制造體系。目前,全市已形成年產100萬噸各類鑄鋼件生產能力。在鍛造設備方面,目前全市具備年產30萬噸鍛件能力。我市裝備制造業企業在大型機加能力方面初步實現大型化、數字化和高精化,極限加工能力居全省前列。
得益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市在做精礦產品加工業、做長石化產業、發展光電新興產業方面也取得驕人的成績。“十一五”以來,我市礦產品加工業著力調整產品結構,擺脫了“十五”期間只能生產礦石和初級產品的困局,實現了由初級產品向鎂合金、鎂建材、鎂化工和高檔耐火材料生產轉變。化工新材料產業和光電產業雖然剛剛起步,但卻彰顯出雄起的巨大潛力,吸引了中鋼集團年產12萬噸針狀焦項目、臺灣中橡集團年產15萬噸炭黑項目、惠豐集團年產4000噸染(顏)料項目、華能集團投資100億元以上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項目、江蘇阿特斯公司投資40億元建設200兆瓦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等一批具有標志性的重特大項目紛紛落地生根。
五年的大調整,鞍山傳統優勢產業在升級,過去的“短板”在拉長,企業的競爭力在增強,鞍山整個工業結構更加趨于勻稱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