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優良的通風系統,完全不用空調也很涼快,在全球熱島效應普遍的背景下,綠色建筑為城市降溫的意義更顯重要。東莞的這些綠色建筑,又是如何給城市降溫的呢?
起源:最古老的綠色建筑——— 天井
綠色建筑可不是現代的新鮮產物。早在中國古代,綠色建筑的智慧就已經體現在一樣最常見的傳統建筑中,那就是——— 天井。
從古至今中國建筑都是非常敬天的?粗袊鴤鹘y民居,無論是大都市還是小山村,都會考慮一年四季如何做到冬暖夏涼、采光通風好。天井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天井”的原理,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東莞建筑中。即便是一些地標高樓,雖然不能直接開一個天井,也應用了天井的對流原理,讓高樓更通風舒適。
比如東莞目前的第一高樓臺商大廈。擁有68層樓289米高的臺商大廈,建筑面積超過28萬平方米,開一個天井固然不現實,所以應用對流原理,引風通過每個樓層的環形通道,經核心筒內空腔,循環至每個樓層,并將建筑物內的廢氣排至室外。
由何鏡堂院士主持設計的東莞生態園辦公樓,也采用了“天井”采風的方式,運用冷熱空氣的對流作用,調節室內的溫度。東莞生態園管委會介紹,估算辦公樓照明系統與空調系統年節電約47.5萬度,節能率達62.62%;年中水用量約1.6萬噸,中水的非傳統水源利用率為62.5%。
作用:不開空調也涼快
“有些建筑外表看起來很炫,實際上不大實用,能耗也很高,城市的熱島效應和城市病就是這樣來的。”在去年東莞市科學技術協會、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以及東莞市人力資源局聯合主辦的“被動式節能建筑國際研討會”上,一位建筑專家這樣說。
一些民用建筑已經開始向“建筑降溫”這個方向努力,走在了“不開空調”的路上了。比如南城西平的圣融生態幼兒園就是個實例。這棟3層樓的建筑內外爬滿綠色植物,不用空調也會呼吸的教室,訣竅在于地下的水井管道、對流通風的氣窗、植被隔熱以及霧化水致涼。用于給建筑降溫的霧化水,來自于大自然的雨水回收;屋頂菜地的肥料,則來自小朋友的尿液回收。
這個生態幼兒園令德國被動式建筑大師Ludw ingR ongen(隆恩)也倍感驚訝。對被動式建筑深有研究的隆恩教授說:“我對這個幼兒園的印象很深刻,也很驚訝。它很好地展示了什么是被動式建筑。它采取了原始的方法,比如用水降溫。”
除了天井和會呼吸的樓道以外,還能有怎樣的通風方式呢?走進萬科建筑研究中心的零碳中心,室外的炎熱一下子被隔絕了,大堂里能夠感受到清涼。解說員特意提醒筆者留意屋頂上面碩大的紅色管道,這就是被動式導風系統:“它根據熱壓通風原理實現建筑被動式通風,導風效果足以取代空調,所以零碳中心不依賴空調。”
這兩個紅色管道直徑有成人一臂的長度,紅色導氣管分別放置于建筑的南北立面上,這些通風管是風壓通風的關鍵設施:當空氣流動形成建筑物迎風面正壓區,側面及背風面負壓區,兩個區的壓力差形成通風效應,民間所謂的“穿堂風”是此類型的典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