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近期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2》中,這些機器人“演員”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力。“除了虛構的‘笨笨’機械狗和‘MOSS’機器人,電影中的14款共計16臺機器人‘演員’都來自我們團隊。”1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生、深圳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關鍵說。
在地球聯合政府會議廳里,機器人輔助人類進行科學決策;
在行星發動機機庫中,移動機器人有條不紊地搬運傳送物料;
裝有機械臂的巡檢機器人自主操作監測指標,保障空間站人員生命安全;
……
在近期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2》中,這些機器人“演員”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力。“除了虛構的‘笨笨’機械狗和‘MOSS’機器人,電影中的14款共計16臺機器人‘演員’都來自我們團隊。”1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生、深圳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關鍵說。
把“硬”科技機器人“搬”進電影,西安交通大學創業學子是如何做到的?
一次比賽
——“硬”科技機器人走進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法人張朝輝以及其他3名創始人均是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的學子。
時間回到2017年。當時還在西安交通大學讀博士的張朝輝帶領項目團隊從“騰飛杯”賽事中脫穎而出。“帶著你的項目去闖一闖吧,相信你會成功的。”賽后,張朝輝的導師、該校機械學院教授梅雪松對張朝輝說。
本來還在猶豫的張朝輝因此堅定了創業的決心。于是,在導師梅雪松的指導下,以及西安交通大學校友基金的贊助下,他和其他3名團隊成員于2017年創立了西安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這也是深圳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
“我們公司出品的機器人可以用于生產制造業,它們比人工更加精準、高效。”張朝輝告訴記者。
經過幾年的發展,公司獲得多輪海內外資本投資,規模從一開始的5人發展到如今的450余人,辦公地點從西安搬到了深圳,公司目前已成為全國工業移動機器人頭部企業代表。公司的產品銷售至全國2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還出口到韓國、新加坡、德國、意大利等30多個國家,產品銷量在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穩居國內市場前列。張朝輝團隊讓“硬”科技機器人真正“走”進現實,張朝輝和他的同伴也成為西安交通大學學子優秀創業代表。
一次大會
——機器人與電影的“邂逅”
“喂,您好,是優艾智合公司嗎?我們想和貴公司談談合作事宜……”2021年7月,一個陌生的電話打進了張朝輝的公司。
來電的不是別人,正是《流浪地球2》劇組的美術指導老師陳屹杰。
原來,張朝輝團隊設計的6款機器人曾在2021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展出。彼時,正在籌備電影《流浪地球2》素材的劇組人員也來到大會尋找靈感。
“電影《流浪地球2》的故事設定發生在未來幾十年之后,這也決定了片中的‘硬’科技元素更多是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并非完全科幻。當時,我們公司展出的機器人均運用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這也引起了劇組工作人員的濃厚興趣。”關鍵介紹,“會后,陳屹杰迫不及待地聯系了公司。”
陳屹杰曾是《刺殺小說家》《我和我的祖國》等知名電影的藝術指導和監制,對《流浪地球2》的道具和拍攝有著極高的要求。經過調研,陳屹杰欣喜地發現,張朝輝團隊生產的機器人與電影所需的“角色”不謀而合:不同形態的機器人在社會各個場景中可以智能、高效完成各項使命,成為未來世界里無處不在且必不可少的元素。于是,陳屹杰立刻向導演組匯報,導演組一致決定盡快與公司合作,選擇合適的機器人“角色”隨時進劇組拍攝。
一次“返鄉”
——“演員”有了得力助理
2021年春天,張朝輝的公司由于業務量激增,面臨人才不足的情況。“當時第一件事想到的就是從深圳返回西安,在母校的幫助下招聘幾名優秀人才。”張朝輝回憶。
張朝輝返回西安后,正巧趕上西安交通大學舉辦的春季招聘會。河南理工大學畢業生李育鵬在招聘會上看到張朝輝公司在招聘,非常感興趣,立即前往應聘。
專業對口、志趣相投,張朝輝和李育鵬兩名年輕人聊得很投機。交談中,張朝輝表明公司生產的機器人即將進入電影劇組,當下特別缺一名設備維穩保障人員。李育鵬聽了后表示自己愿意成為 “演員”助理,在劇組保障機器人的“安危”。
正是有了這名助理的守護,《流浪地球2》中的16名“演員”最終在劇組順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現在想起來,我真的很感謝母校。有了母校的支持和幫助,公司產品才能在電影中‘露臉’,增加了公司的知名度。”張朝輝說。
2021年4月,優艾智合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展開校企深度合作。雙方以聯合指導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專業本科生CDIO創新實踐項目和畢業設計為主要形式,探索以CDIO實踐和畢業設計為項目載體的校企協同實踐育人新模式。同時,雙方協議共同配備相應指導教師,定期與學生進行項目討論與技術交流,指導學生開展項目實踐及創業實踐活動,推進聯合項目。
西安交通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不斷完善學生創新創業培育體系,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目前培養、孵化以優艾智合機器人為代表的學生創業公司已有40余家,總估值近200億元。接下來,西安交通大學會繼續以國家的戰略需求為導向,依托秦創原平臺,不斷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進一步盤活全校科創資源、驅動科研成果轉化,圍繞學校的創新成果培育更多高科技企業,通過創新驅動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助力國家智能制造等重要領域發展。(郭詩夢)
在行星發動機機庫中,移動機器人有條不紊地搬運傳送物料;
裝有機械臂的巡檢機器人自主操作監測指標,保障空間站人員生命安全;
……
在近期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2》中,這些機器人“演員”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力。“除了虛構的‘笨笨’機械狗和‘MOSS’機器人,電影中的14款共計16臺機器人‘演員’都來自我們團隊。”1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生、深圳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關鍵說。
把“硬”科技機器人“搬”進電影,西安交通大學創業學子是如何做到的?
一次比賽
——“硬”科技機器人走進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法人張朝輝以及其他3名創始人均是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的學子。
時間回到2017年。當時還在西安交通大學讀博士的張朝輝帶領項目團隊從“騰飛杯”賽事中脫穎而出。“帶著你的項目去闖一闖吧,相信你會成功的。”賽后,張朝輝的導師、該校機械學院教授梅雪松對張朝輝說。
本來還在猶豫的張朝輝因此堅定了創業的決心。于是,在導師梅雪松的指導下,以及西安交通大學校友基金的贊助下,他和其他3名團隊成員于2017年創立了西安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這也是深圳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
“我們公司出品的機器人可以用于生產制造業,它們比人工更加精準、高效。”張朝輝告訴記者。
經過幾年的發展,公司獲得多輪海內外資本投資,規模從一開始的5人發展到如今的450余人,辦公地點從西安搬到了深圳,公司目前已成為全國工業移動機器人頭部企業代表。公司的產品銷售至全國2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還出口到韓國、新加坡、德國、意大利等30多個國家,產品銷量在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穩居國內市場前列。張朝輝團隊讓“硬”科技機器人真正“走”進現實,張朝輝和他的同伴也成為西安交通大學學子優秀創業代表。
一次大會
——機器人與電影的“邂逅”
“喂,您好,是優艾智合公司嗎?我們想和貴公司談談合作事宜……”2021年7月,一個陌生的電話打進了張朝輝的公司。
來電的不是別人,正是《流浪地球2》劇組的美術指導老師陳屹杰。
原來,張朝輝團隊設計的6款機器人曾在2021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展出。彼時,正在籌備電影《流浪地球2》素材的劇組人員也來到大會尋找靈感。
“電影《流浪地球2》的故事設定發生在未來幾十年之后,這也決定了片中的‘硬’科技元素更多是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并非完全科幻。當時,我們公司展出的機器人均運用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這也引起了劇組工作人員的濃厚興趣。”關鍵介紹,“會后,陳屹杰迫不及待地聯系了公司。”
陳屹杰曾是《刺殺小說家》《我和我的祖國》等知名電影的藝術指導和監制,對《流浪地球2》的道具和拍攝有著極高的要求。經過調研,陳屹杰欣喜地發現,張朝輝團隊生產的機器人與電影所需的“角色”不謀而合:不同形態的機器人在社會各個場景中可以智能、高效完成各項使命,成為未來世界里無處不在且必不可少的元素。于是,陳屹杰立刻向導演組匯報,導演組一致決定盡快與公司合作,選擇合適的機器人“角色”隨時進劇組拍攝。
一次“返鄉”
——“演員”有了得力助理
2021年春天,張朝輝的公司由于業務量激增,面臨人才不足的情況。“當時第一件事想到的就是從深圳返回西安,在母校的幫助下招聘幾名優秀人才。”張朝輝回憶。
張朝輝返回西安后,正巧趕上西安交通大學舉辦的春季招聘會。河南理工大學畢業生李育鵬在招聘會上看到張朝輝公司在招聘,非常感興趣,立即前往應聘。
專業對口、志趣相投,張朝輝和李育鵬兩名年輕人聊得很投機。交談中,張朝輝表明公司生產的機器人即將進入電影劇組,當下特別缺一名設備維穩保障人員。李育鵬聽了后表示自己愿意成為 “演員”助理,在劇組保障機器人的“安危”。
正是有了這名助理的守護,《流浪地球2》中的16名“演員”最終在劇組順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現在想起來,我真的很感謝母校。有了母校的支持和幫助,公司產品才能在電影中‘露臉’,增加了公司的知名度。”張朝輝說。
2021年4月,優艾智合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展開校企深度合作。雙方以聯合指導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專業本科生CDIO創新實踐項目和畢業設計為主要形式,探索以CDIO實踐和畢業設計為項目載體的校企協同實踐育人新模式。同時,雙方協議共同配備相應指導教師,定期與學生進行項目討論與技術交流,指導學生開展項目實踐及創業實踐活動,推進聯合項目。
西安交通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不斷完善學生創新創業培育體系,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目前培養、孵化以優艾智合機器人為代表的學生創業公司已有40余家,總估值近200億元。接下來,西安交通大學會繼續以國家的戰略需求為導向,依托秦創原平臺,不斷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進一步盤活全校科創資源、驅動科研成果轉化,圍繞學校的創新成果培育更多高科技企業,通過創新驅動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助力國家智能制造等重要領域發展。(郭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