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從2013年12月美國方面?zhèn)鞒?ldquo;雙反”傳言開始,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qū)的太陽能光伏產業(yè)業(yè)者就似乎開始處于“一日三驚”的狀態(tài)。隨著“雙反”調查的持續(xù),兩地光伏行業(yè)人員有過合作,也有過爭執(zhí)。坦然而言,分歧更多。圍繞“雙反”抗辯代表權,陸、臺兩地的太陽能光伏企業(yè)開始了一場讓Solarworld喜聞樂見的“內斗”之旅。從6月3日的反補貼初裁對中國光伏產業(yè)的不利結果,再聯想到雙方之間先前的不合作甚至是對抗,不難得出這么一個結論:苦果自食。征收反傾銷、反補貼關稅。然而,美國的裁決沒有像歐盟那樣,將整個光伏產業(yè)鏈納入監(jiān)管體系,而是若有若無的留下了口子。整個光伏行業(yè)制造業(yè)的環(huán)節(jié)從最上游至最下游——多晶硅料、硅碇、硅片、電池片、組件。美國商務部的裁決僅僅針對的是中國光伏電池片或使用中國光伏電池片的組件產品。采用了不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電池,可以繞過“雙反”,迂回進入美國市場。而中國臺灣正是承接中國電池代工最主要的地區(qū)。不少中國太陽能組件制造商就一直在臺灣購買電池,生產太陽能組件輸往美國市場。所謂的漏洞即是由此而來。
片產能都已經用于滿足那些試圖躲避美國關稅壁壘的公司的需求。這也是為什么臺灣太陽能電池廠商對于雙反抗辯代表權如此看重的原因之一。大陸廠商購買臺廠生產的太陽能電池片,制作成光伏組件銷往美洲,實際出口商是以大陸組件廠商為主的光伏出口企業(yè)。因此,2014年2月,英利與韓華向美國商務部提出要求,在調查中擬以出口商身分代表臺灣電池片廠商發(fā)言。然而,臺灣企業(yè)顧忌對方會以自身的最大利益來考量,恐慌于自身利益被犧牲,因此不希望由陸廠代替臺廠在調查中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