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集團,通威集團在2006年開始介入新能源產業。以水產技術出身的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更成為新能源發展的“布道者”,將很多精力放在著書立說上,致力于新能源的推廣和宣傳中。
新能源的財富效應也造成產業浮躁,劉漢元表示,在未來很長時期,都需要達成共識來推動這個產業。
第一財經日報:當初是什么契機讓您涉入新能源行業,之前對這個行業了解多少?
劉漢元:以前留意不多,從2006年起聽說大家對這個產業有很多需求,便開始關注,花了一些工夫,后來也特別留意新能源的比較研究,我寫的《能源革命》也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形成的心得體會。我們必須回答一個問題:這個產業值不值得一批人去做,對自己的商業機會和企業發展需求之間能不能找到一種結合?現在許多人達成了共識:下一次工業革命,就是以新能源為主的新的工業革命。從這個角度來講,行業的機會和空間很大。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中國和全世界有這樣一種需求。企業干的事情要和社會的需要有效結合,企業才能夠得以真正長期、穩定、持久地發展。從這個責任的角度來講,你必須找到社會責任和企業發展之間的結合點,又能在其中找到比較優勢,還得要有在經濟上存在的價值,做事才能有基礎。這個產業符合了這些特點。
日報:無錫尚德在美國上市之后,太陽能產業迅速火爆起來,那么,怎樣看待“財富效應”對于產業的影響?
劉漢元:像施正榮這種示范效應是比較直白的,效果比較良好,也引申出了以后的業內十多家上市公司,行業發展很快,技術更新很快,這個時期的特征十分明顯。
日報:現在新能源產業是否有一些浮躁?
劉漢元:的確有幾分浮躁,很多行業浮躁都會帶來弊端和重復建設。新能源行業越“浮躁”,我認為還相對越好。因為這個產業需要有積極的熱情和“躁動”,全社會熱起來后,強有力地推動這個產業。因為它的推動速度越快,變革來得越早,對我們的生存環境的可持續性越好。如果沒有更多的推動力量,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及政策的投入,那么這個產業就將成為一個好看的“海市蜃樓”,或者只是大家的一個理想。
有觀點認為新能源現在的成本比傳統能源高,這是從簡單的價格關系去比較,關鍵要我們用什么樣的觀念去看。如果把排放和環境成本加進去,也許傳統能源早就不經濟了。我們的排放和挖掘過程當中,對地球的損壞,并沒有把它列入成本之中計算。中國現在也需要這種觀念和政策以及力度、措施,需要站在一個全球的高度去推動這個產業。
日報:未來會不會受其他行業的影響,轉投別的產業?怎樣看待多元化和專業化?
劉漢元:我們從主觀上不太贊成簡單、太多的多元化,我是一個堅定的專業化認同者。要新增加一個產業和支柱產業,應該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們傾向于在自己所專所熟悉的行業里做精、做專、做強,并且引領這個行業的前沿技術進步和未來發展方向。在這種專心致志的指導思想下,是企業長期穩定的生存之道。簡單和泛泛的多元化會分散資源和注意力,使企業在行業里失去競爭優勢和發展后勁,對于團隊而言,也會受到時間、空間和精力的制約。所以,我們每一個團隊只能把“有限”的事情做出很好的效果,很難把“無限”的事情做出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