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該意見稿中,對于大型地面電站,依照光照條件將全國分成四類資源區,分區域制定上網標桿電價,改變了過去全國“一刀切”的 1 元 / 千瓦時標準。同時,《意見稿》又鼓勵市場化定價和競價上網,這意味著賣電電網將通過“競低價”來獲得上網許可。
而在分布式光伏發電方面,電價補貼價格定為 0.35 元 / 千瓦時,不但低于之前市場預期的 0.4~0.6 元 / 千瓦時,而且僅限于自發自用部分,不包括余電上網。而此前各界熱議的私人向國家售電,仍只能按照當地燃煤發電標桿上網電價售出,無法享受補貼。
此舉在迫使電站運營商不得不壓減成本,壓縮利潤空間的同時,不得不正視對于整個光伏電站行業發展的短期破冰壓力。在另一方面,補貼資金依然來自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并由電網企業向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轉付。而目前來講,經電網轉手的補貼遭遇拖欠已經是家常便飯,有些企業可再生能源補貼甚至尚未發放,這不得不為光伏發電行業的發展造成資金壓力。
縱觀國際市場, 歐盟雙反 3 個月追訴期將在二季度逐步體現,依照之前的說法:“光伏產業的原罪是我國光伏產品過度依賴海外市場,而非產能過剩。”數據顯示,我國光伏產能在全球總產能的占比已達到 80% ,而中國光伏應用市場在全球市場的占比只為 0.8% 。懸殊的比例差距映襯出我國光伏產業內外供需失衡的現狀。國內市場的滯后造了成國內光伏產業階段性過剩以及遭遇歐美雙反的根本原因。而當出口這個大靠山變為冰山時,國內光伏產業將面臨崩盤的風險,大批光伏企業難逃倒閉的厄運。
結合國內和國際現狀,不難發現:國家對于光伏發電的補貼力度不如預期,旨在減少光伏企業對政策的依賴,并藉此淘汰效率落后或規模微小的生產商和集成商,從長遠來講,這一政策可營造更健康更穩健的行業環境;但是,短期內整個行業所遭受的打擊將是無法預估的,在某種程度上,或許會直接造成產業發展的觀望和停滯。畢竟,補貼規模將直接影響光伏電站項目的利潤,間接影響對上游太陽能電池的需求。政府似乎并不想在過剩產能充分淘汰前,過度補貼國內市場。但分布式自發自用的補貼力度顯著低于預期,收益率嚴重偏低,表明國家對產業整合、促進成本下行的重視程度,高于對激活國內市場的重視程度,短期看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推廣將面臨較大壓力。在今年這個電價補貼政策下,全年 10GW 的裝機目標可能較難實現,而對于光伏行業各游的企業來說,無可置疑, 2013 年對于光伏發電行業,又將是充滿挑戰的一年,而誰又有能逐鹿光伏,成為這場“馬拉松”最后的贏家?
在筆者看來,對于光伏發電的業主和投資者來講,首先要面對和端正以下幾點問題和態度:
第一,首次投入到位,防止出現追加投入“無底洞”。從整個行業的嗅覺來看, 2013 年或許將成為“金太陽”補貼的終結之年,換而言之, 2013 年或將成為光伏發電事前補貼的終結之年,這就意味著金太陽示范工程補貼政策導致光伏發電產業出現一些投機行為;部分投資企業為賺取國家補貼,采取了產品以次充好、虛報價格等方法;部分光伏電站建成后無人監管或監管不力,后期發電量無法保障,使金太陽示范工程從“香饃饃”變成“爛尾樓”的做法均將成為“過去式”。
而在新的政策之下,發展新能源最終需要的是發電量,而不是裝機容量,因此采取“度電補貼”模式,按實際發電量進行補貼取代項目開工建設前即可獲得的“事前補貼”,勢必要求在電站從設計到建設到運營環節,以保障質量和提升效率為核心和基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投資企業需要建立數字化遠程數據中控中心,建設針對每個光伏電站的發電量預測系統,加強現場綜合維護、區域維護中心和中央控制中心三級運維體系建設。而之前某些企業“做樣子”“混驗收”的監控產品終將被光伏電站業主和投資者所摒棄而被行業所拋棄。
第二,以提高電站產出效率為監控和運維的目標,不做無謂投入。眾所周知,在相同的自然條件之下,光伏系統的效率取決于系統的平衡( BOS )。當太陽電池之間或組件之間的性能不一致時,將它們連接在一起會出現失配。在很多條件下,失配是光伏組件和光伏方陣中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此時組件或方陣的輸出是系統中最差的組件或方陣的輸出。這樣整個系統中的效率必然會低下。如何能夠通過運維管理系統,在整個組件方陣中抓出實效的第一塊組件并及時更換,消除系統中的“短板”,使整個系統處于相對良好的平衡狀態,是損耗分析和能效優化的整體方向,而最優化的平衡是動態的平衡,會隨著系統的使用狀態而隨時改變,而能否抓住這個平衡點則取決于勘測的樣本是否足夠多,數據量是否夠龐大以支持建模和運算。在整個系統的中有關大數據的處理中,可以采用云計算和互聯網技術,使各種后臺運算和數學模型的建立成為可能。在解決電站的監控和全壽命周期的運維管理的問題時,首先應該以以上的問題為出發點和關注點來設計并解決問題,而電站與之相關的投入亦應與核心目標想匹配,這樣才能保證電站運營效率,切實是“好鋼用在刀刃上”。
第三,問電站全生命周期要效率,讓電站逐年獲利。為實現眾多電站管理的規模經濟和電站運行維護成本的最小化,按照電站實際運維的異常發生頻率以及不同異常的技術需求等級,將電站運維劃分成多級運維團隊體系,實現分布式能源集中化管理的運維理念。按照技術層級要求越高越集中的原則構建光伏電站多級運維團隊。構建以中央控制中心為技術核心,區域維護中心為技術應用,而以上兩部分均托管于專業的運維企業,有效保障了運維的效果。現場綜合維護僅執行一些常規檢查、清潔等技術難度不大的操作性工作。解決了電站現在專業人員匱乏,電站故障解決周期長,電站運維的專業問題缺乏合適的人員解決的實際問題。
通過對光伏電站的產出狀況和設備狀況連續不間斷的監控、分析、維護和管理,按照預防哲學“治未病”的理念,保障了整個光伏發電系統在其壽命周期內處于“健康”良好狀態。有效延長了設備的使用壽命,降低了設備的更換頻率。不但降低了電站的經營成本,同時也對于延長電站整體的壽命周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再次使業主的電站逐年獲利并資產升值。此外,連續的、完善的設備運行和維護記錄為電站資產評估和設備合理的質保索賠以及電站資產評估提供有效的數據依據,有效的保障了業主的電站資產保值。
綜上所述,產業的發展,離不科技含量的提升和效率的優化。為實現光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除了需要完善的商業模式,指導性的政策等客觀因素之外,提升光伏發電的發電效率和延長光伏電站的壽命周期是光伏電站業主和投資者不得不重視和解決的核心問題。只有從技術層面提升電站效率,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國內光伏應用的普及,擺脫出口依賴、跨越政策瓶頸,使光伏發電能夠推動整個光伏行業走出一條市場化發展道路。
(作者:暉保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 , 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