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體量最大,但“單論盈利能力已不如中廣核”
隨著兩會中“開工一批核電”的提法,中國核工業(yè)集團(簡稱“中核”)和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兩個核電大佬之間的競爭有了進一步升級。
有意思的是,3月6日,中核和中廣核掌舵者都對外宣布要重啟已經擱置許久的上市計劃,此前在國內核電項目、鈾資源以及國外項目競標等各方面都顯示出兩者激烈競爭的局面,如今恐將在資本運作領域再次燃起戰(zhàn)火。
搶灘年內上市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開工一批水電、核電”的提法引起業(yè)界關注。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并非意味著核電全面加速,因為并未說將審批新項目,只是原來獲批停建的項目將有一部分開工。
雖然核電加速發(fā)展僅是苗頭顯現,但核電大佬紛紛籌措“糧草”進行備戰(zhàn),尤其是中核與中廣核頗為迫切。
3月6日,中核董事長孫勤向媒體證實,公司爭取年內完成IPO(首次公開募股),融資目標為100億-200億元。
孫勤稱市場化是中核集團今年發(fā)展的主要方向,除核電優(yōu)良資產IPO之外,還計劃將核燃料業(yè)務進行整合,時機成熟后將核燃料業(yè)務板塊也推向資本市場。
而記者查閱證監(jiān)會管網得知,中核正準備在上交所上市,已經聘請中信證券(10.27, -0.01, -0.10%)和瑞士銀行作為承銷商,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當中,相關融資方案已經提交給證監(jiān)會。
有意思的是,同一天,從中廣核傳出消息,公司正謀劃今年第三季度在香港上市,融資規(guī)模約為20億美元。早前的版本是“A+H”兩地上市。
實際上,中核早在2010年便開始籌備上市,而中廣核早在2009年便傳出試圖借殼上市的消息,但是時至今日兩者的上市之路都并不順利。
卓創(chuàng)資訊新能源分析師王曉坤告訴本報記者,兩大核電企業(yè)再次老話重提沖刺上市,是出于開拓融資渠道方便融資的考慮,這反過來也說明了它們都“缺錢”了,為了更好地發(fā)展,上市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yè)內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引人關注的是,以前中核與中廣核有著多方競爭,如今都想在同一年再次沖刺上市目標,可見其競爭進一步升級,擴大到了資本市場。
多年纏斗
雖然在建國初期就誕生的中核眼里中廣核是“后起之秀”,但是中核的老大地位卻在近年來受到撼動。
中廣核成立于1994年,原名為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其不僅成立較晚,而且從名字中可見是一家地方性質企業(yè),其體量顯然遠遠遜色于中核,而且中廣核成立時中核還持有其45%的股份,但國務院規(guī)定中核集團不能參與分紅,結余利潤用于中廣核的滾動發(fā)展,以帶動后續(xù)核電站的建設。
一位中核集團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隨著大亞灣核電站的成功建設和運營,中廣核以核養(yǎng)核模式得以發(fā)展,如今已在手并獲批的核電項目中廣核最多,中核次之。而沿海核電站建設已經被中廣核壟斷了。
本報記者獲悉,如今中廣核在手核電項目多在沿海,包括大亞灣、嶺澳、陽江、紅沿河和廣西防城港等,而中核籌建的卻多在內陸,除了海南和秦山等少數幾個屬于沿海核電站,湖南桃花江、江西瑞金等項目都在內陸。
實際上轉折性變化事件發(fā)生在2012年9月,彼時國務院同意中廣核股權關系調整為國資委持股82%、廣東省持股10%、中國核工業(yè)集團持股8%。這一調整被中廣核視為公司發(fā)展“里程碑”事件之一。2013年4月,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正式更名為中國廣核集團。顯然中廣核已經從地域性的企業(yè)躍居為核電業(yè)大佬。
不僅如此,2012年,隨著新疆薩瓦甫奇鈾礦探礦權花落中廣核,國內鈾礦資源由中核獨有的格局被打破。
另外,上述中核內部人士透露,中核、中廣核的技術是各自獨立擁有的,即使中核技術人員跳槽到中廣核,也必須先辭職然后才可辦理中廣核的入職手續(xù)。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不僅國內項目建設上中核與中廣核競爭激烈,而且在以前“走出去”時也發(fā)生了互相壓價、惡性競爭的現象。比如巴基斯坦、英國和法國等核電項目競標時,兩者爭斗得厲害。
本報記者了解到,2012年中核與中廣核作為競爭對手分別聯(lián)合美日和法國競標英國一個核電項目。而去年底外媒消息稱,中核承諾給將耗資95.9億美元的巴基斯坦核電項目提供至少65億美元的貸款,該核電項目將建成兩座1100兆瓦的反應堆。
林伯強告訴本報記者,從企業(yè)規(guī)模上來看,依然是中核最大,而中廣核次之,只是近年來中廣核發(fā)展速度較快,其體量小有增量就頗為明顯。
“中廣核與中核相比,中廣核成立較晚負擔較輕,主要做核電,管理上較為透明,是現代化企業(yè)管理模式。而中核由于涉及核電、燃料等多個板塊,企業(yè)結構龐大臃腫,歷史負擔較重,”上述知情人士坦言,“單論盈利能力,中核已經不如中廣核。”
由爭斗變?yōu)椤案偤稀?/strong>
如今雖然中核與中廣核都重新祭出上市大旗,但是兩者間的關系開始從單純爭斗變?yōu)椤案偁幣c合作”的關系。
“中廣核與中核在核電上是競爭關系,在燃料上是合作關系。”中核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早在2012年底,有消息稱,中核與中廣核合資成立核燃料公司,試圖在核燃料領域里共同發(fā)展。
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這背后有政府意志的影子,中廣核實際上在國外有鈾礦方面的合資企業(yè),但是為了讓國內核燃料有進一步發(fā)展,所以選擇與中核合資建廠。
不僅如此,在“走出去”戰(zhàn)略上,兩大核電企業(yè)之間的關系也發(fā)生變化。今年由中核和中廣核進行三代技術融合研發(fā)的“華龍一號”肩負著核電“走出去”的重任。“華龍一號”現已經進入施工設計階段。
“這也是國家相關部門的意思,試圖改變此前中核與中廣核互相壓價的惡性競爭局面,避免我國核電企業(yè)走出去過程中蒙受不必要的損失,”知情人士說,“讓它們合作走出去,然后根據海外項目誰主導誰次之進行資金占比分配”。
而中核與中廣核的競爭也在繼續(xù)。中核籌建項目多在“內陸”,而“十二五”期間內陸仍未放開,只有等到“十三五”期間,這顯然加重了中核的緊迫感。中核選擇在上交所上市,其中一個考量則是,試圖通過上市融資來加緊備戰(zhàn)新的核電站項目建設。
而選擇在香港上市的中廣核,融資迫切性甚至更強,雖然其籌建核電項目多在沿海,放開可能性更大一些,但因為此前以核養(yǎng)核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在在建項目多于建成商業(yè)化運營項目,投資要多于收入的局面,所以上市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