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到今天,從總成的角度上看最缺乏的是自動變速器技術,這一觀點多次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提及。經過十幾年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國自主自動變速器產業緩慢的發展進程顯然不能讓國人滿意,尤其在眾多自主品牌整車制造商等米下鍋的最好時機中,自主自動變速器的缺失不是中國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最為遺憾的事情之一。生產線,在已經批量匹配江鈴陸風等車型的基礎上,2015年計劃出產5萬臺,2016年規劃年產40萬臺,2020年實現年產100萬臺的規劃目標。而在商用車自動變速器領域,陜西法士特集團、內蒙古一機集團、三江航天工業集團等的大功率AT或AMT自動變速器產品,也將進入到產業化進程的下一個階段。
其實,并不是說在自主自動變速器市場上突然冒出了這么多“奇葩”,這一成果的取得,是近些年來中國齒輪與變速器行業、企業持續不斷努力的結果,也可用一句諺語———功到自然成來形容。
那么,中國自主品牌自動變速器是怎樣修煉而成的呢?對于這一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名譽院長郭孔輝有著他的見解:在自動變速器所屬的零部件領域,中國企業的發展脫離不開其中主要的三種模式———其一是獨立模式。即徹底脫離整車廠,這樣有利于零部件企業專業化分工,擴大生產規模;有利于零部件企業形成和提高產品開發能力;有利于零部件企業吸收外部資本和技術,制定獨立的發展戰略,為多車型、多廠家配套。其二是專業化模式。通過減少零部件生產的種類以求規模效益。專業化、系列化程度高,技術裝備少而精,以降低產品成本。其三是合資模式。中外、中中合資,國內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和不同所有制合資;特別是民營企業與主機廠合作發展汽車零部件工業,在降低成本上將會有一定的優勢。
而剛才談到的兩家自主乘用車自動變速器生產企業中,江麓容大是獨立與專業化以及中外合作模式的民營企業的典型代表,而盛瑞傳動則是中、中、外三方合作的典型合資模式。另外,商用車自動變速器領域的法士特也是中外合資模式。自己埋頭苦干與借鑒國外技術相結合,三種模式或多種模式的結合在中國自動變速器市場均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