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一直是制造業密集之地,而近來,也正面臨著”用工難““用工荒”等問題,“機器換人”無疑是一種好選擇。但是企業憂慮的是,機器人費用昂貴,一旦引進萬一與生產要求匹配不上,就要損失嚴重。而租賃機器人模式,恰好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
無人工廠化解“用工荒”
日前,智通人才連鎖集團數據研究中心對東莞近800家制造業企業進行了問卷調研,結果顯示,超過七成企業認為2014年的招聘難度比2013年大,超四成企業認為員工流失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主要壓力,近六成企業招聘主要針對人才流失進行補員。
據智通人才連鎖項目負責人介紹,這次調研涉及電子信息、電氣及機械制造、紡織服裝、家具、玩具、造紙及紙品、食品飲料、化工等八大制造類行業。從調研情況看,64.46%的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認為最主要壓力來自招聘難;其中員工流失成為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面臨壓力的重要表現,占比43.37%,其次是分別來自工資成本上漲、季節性用工變動以及其他等因素。調研項目組分析稱,企業招聘難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珠三角的用工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務工人員數量趨于下降,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導致企業招人難的局面日趨嚴峻。
同樣的問題出現在佛山、廣州等地!拔覀冇唵我恢焙芊定,但是招工很成問題,現在的80后、90后不愿意吃苦,工作一累說走就走,工資已經提過好幾次,但還是招不到人!狈鹕巾樀乱患壹揖佑闷飞a企業負責人梁女士表示,她們當前最大的難題是招工,不少同行都面臨同樣的困擾!耙郧拔覀兡且淮鷵馁嵅坏藉X不能養家,現在的年輕人不工作還有家里養著,他們根本不在乎錢。”
公司老板擔心工人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難以適應高強度的勞動,工資也不能無限制地上漲,因為即使工資翻了一倍,一個人也干不了兩個人的活兒。但是機器能,所以招不到工人的企業只能雇傭機器人。
隨著工業機器人產品的不斷豐富,工業機器人對工廠生產的提升不再局限于一個生產工序,而會逐漸覆蓋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調研顯示,佛山市利迅達、鼎峰、嘉騰、廣鍛等四家企業聯合設計了國內首條沖壓無人生產線。該生產線由3臺廣鍛伺服沖壓機、4臺鼎峰擺臂式機器人、一臺利迅達焊接機器人、一臺利迅達拋光機器人和4臺嘉騰搬運機器人組成,實現物料搬運、模具沖壓、焊接、拋光、成品入庫等工序的自動化生產連接。該生產線至少可以節約7至10位工人,包括焊接、拋光等技術工種崗位。同時,由機器人取代人工后,效率也可以從原來每分鐘6次提升至每分鐘10次,效率提升了近兩倍!
碼垛、搬運、裝卸、投料、裝配、分揀、焊接、噴釉……現在機器人幾乎什么都能做。在東莞市拓野工業機器人董事長凌琳表示,理論上,制造業生產中任何使用人工的工序,都可以通過工業機器人來實現。唯一的問題在于工業機器人廠商的研發成本能否優于人工成本。隨著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廠商的蓬勃發展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工業機器人的研發成本將逐漸變小,對人工的替代作用將會更明顯。到時,一些對工業機器人需求大的產業,或許會出現大部分工序乃至全部生產工序都被工業機器人替代的場景,那就是無人工廠。
機器換人成必然趨勢
“招工難成了年年例牌,原來一千五六百(元月薪,下同)的普工工資現在漲到三四千,倉庫搬運工每天搬運100噸-150噸,包裝崗 位也要搬運四五十噸,工資開到8000多元都鮮有年輕人愿意做!蔽捞沾芍圃熘行目偨浝礴妭娬f,受“人口紅利結束”及“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各種因素夾擊,企業減員增效已經勢在必行。
唯美對這場用工危機早有預料,他們的“機器換人”試驗早在危機來臨之前已經開始。2007年,唯美董事長黃建平去國外考察了一圈,驚嘆于西方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回來就花400多萬元引進了七八臺自動化設備,卻遭遇部分中層的反對。
鐘偉強說,剛啟用新生產線那會,“老卡”,嚴重時不得不停線檢修,瓷磚廠的窯爐24小時運轉不能停,空窯運行一分鐘就是5000多塊的能源和設備維護成本。三番五次下來,工人都從“全自動”打回“全部要自己動”的原始狀態,機器就這么閑置下來,不到一年時間不得不拆掉,400多萬的機器就被打入“冷宮”!
試驗被迫停頓了幾個月。黃建平召集管理人員開會,總結改革失敗也有機器本身的原因,敲定引進更為先進的一批機器,并強制讓工人參與學習。鐘偉強說:“國外只是賣機器給我們,很多技術還設置壁壘,只能靠自己人去攻克!苯涍^幾年的投入改造,唯美生產線從原材料預制,到沖壓、燒窯、印花、檢測、打包,不同車間以傳輸帶連接起來,瓷磚出品一氣呵成,空窯率由以前的每線每月約32小時降到3個小時左右,設備檢測費用也減少了50%,出品的合格率也更有保障。推行“機器換人”后,唯美東莞廠區節約用工2200人。
設備升級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還是人。香港機器人及自動化協會榮譽會長余景亮曾斷言,東莞機器換人缺的不是機器,而是操作機器的人。這些工人的職業生涯也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流轉。相關數據也顯示,在日本、德國等工業機器人普及度高的國家,失業率反而較低。
“機器換人”并非不要人,而是讓機器代替人去做那些簡單、重復、作業環境差的工作,騰出的工人則搖身一變成為操作機器的人,工作由繁重的體力勞動變得輕松、體面,有的工資反而上漲。這部分起來的產業工人,已經成為經濟轉型最直接的受益者。
唯美的轉型之路只是東莞產業轉型的一個縮影,自今年東莞市政府1號文提出“機器換人”并推出細則以來,當地經信部門抽樣調研441家企業,其中有66%的企業近五年來推進這一項目,陶瓷、家具、玩具、造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迫切性尤其高。增效、提高產品競爭力,是不同產業轉型的相同方向。
“轉型的路子各有不同,不過是殊途同歸—就是增加效能,提高產品競爭力。”據東莞市經信局介紹,今年2月部署的“智慧東莞”就將“智能制造”寫入目標,在不同鎮街結合產業特色推動區域的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東莞市科技局也推動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的建成,各平臺迄今已累計為東莞市家具、毛織、食品、服裝、造紙、鞋業等傳統產業的20000多家企業提供了產品研發、設計、檢測、人才培訓等服務,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在金戈鐵馬的商戰中,才有余力發展壯大,并反哺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