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以及勞動者素質堪憂,家電制造業似乎不再如當年意氣風發。面對成本壓力,機器人總動員的隊伍在家電制造業中也越發壯大。其中,美的集團稱計劃年底累計使用800臺機器人,也僅是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上的一個縮影。
早前,海爾在1999年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就合資成立哈爾濱海爾哈工大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不僅如此,制造業之王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曾在2011年宣布“3年增加百萬機器人”,在這個基礎上,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今年也正式走向家電制造業的舞臺。那么,在機器人的幫助下,家電制造業是否將迎來第二春呢?
“機器換人”是企業技術轉型升級的重頭戲
近日,美的集團新聞發言人朱源來表示:“美的集團今年年底計劃引進機器人數達800臺!
早在2011年美的集團就開始引進機器人,隨后一年內,美的空調事業部還專門成立機器人設計加工團隊,自主研發電子、鈑金加工裝配機器人生產線。美的空調事業部副總裁李國林公開表示:“自今年開始,集團將以每年30%左右的增幅投入機器人,2016年將投入機器人費用超3億元!
原來,如此大手筆的投入源于生產率的大幅提高。據李國林介紹,一條投入四臺機器人的自動化生產上每小時產量達三百五十臺,僅使用兩名工人,而此前七名工人每小時只能裝配三百臺,生產效率提高一倍。
不僅是美的,素有“世界工廠”的廣東省也在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無疑,“機器換人”將是企業技術轉型升級的重頭戲。作為家電巨鱷之一的珠海格力電器明確提出將于2015年實現70%的自動化生產率建設。
創維公司制造總部也將機器人戰略正式提上日程,“311”機器人戰略(指投資3000萬元,節約1000人,建成1條自動化生產線)目前已設計90個項目,預計在制造總部全面推廣后,將節省兩千余人。其中,據2012年電源廠的機器人生產線數據顯示,當年生產效率同比提升31%,產生874萬元經濟效益。
同時,據格蘭仕的相關數據顯示,自動化生產線的總裝車間2013年下半年單線產能效率提升了40%,人均效率提升了62%。
不僅如此,據了解,海爾、海信、志高、奧馬等也在大規模布局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機器人自動化生產幾乎成了家電制造業廠商逐漸追求的標準化生產線。
家電制造業的微利現象日漸凸顯
在家電制造業微利的背景下,今年7月份海爾又上演了一場大裁員風波。繼去年初海爾員工數量由8.6萬人,到年底減少至7萬人,裁員比例達18%,今年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公開表示預計今年再裁1萬人。雖然海爾沒有明確表示與機器人計劃有關,但是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這與海爾制造業中的智能化推進密切相關。
實際上,不僅僅是大規模的裁員,隨著人口紅利這層華麗外衣的褪去,制造業的國際范也在逐漸削弱。金模家電網首席運營官羅百輝表示:“目前,中國的勞動力市場資本不斷上升,致使外資企業發現中國制造業市場不再具備資本優勢。僅看家電市場,一些外企開始轉站甚至退出家電制造業市場!
在虧損中掙扎已久的索尼、東芝等日企,正在逐步甩掉資本負重的家電制造業,選擇多元化定位家電業務。索尼曾分別在2009年和2010年將墨西哥和斯洛伐克的兩家電視工廠賣給鴻海,目前,70%-80%的索尼電視都將由ODM貼牌代工。東芝將大連生產的供應日本市場的機型正陸續轉為代工,而國內的電視生產早由TCL貼牌代工。
中國家電制造業的微利市場日漸凸顯,“人口紅利差不多被吃完”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共識,企業競爭力受到影響,部分企業已經考慮遷往勞動力更便宜的越南、印度。與此同時,機器人自動化生產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家電制造廠商的困惑,隨著機器人時代的發展壯大也將證明機器人替代生產線工人是全球的趨勢。羅百輝認為:“在家電制造業的微利時期,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規;壊粌H僅有利于傳統制造業的復蘇,也能更好的促進新興起的數碼產業和互聯網產業。比如小米、樂視等互聯網電視廠商,在沒有制造能力的前提下仍將電視的價格拉至最低,不論對廠商還是整個市場都造成很大壓力。雖然機器人的初期投入較大,但長遠來看,一旦富士康這樣專業的制造商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機器人替代,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產品成本,促進互聯網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