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開始逐漸消失,而作為新興領域的機器人產業則迅速崛起。預計在2014年將成為全球最大需求市場。
我國近幾年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已經不斷出現,并給用戶帶來顯著效益。隨著我國工業企業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機器人自動化線的市場也會越來越大,并且逐漸成為自動化生產線的主要方式。
不可否認,近幾年來中國機器人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縱觀全國機器人市場,中國本土品牌所占比例是多少,更不用說全世界的市場。占據市場的還是那些國外品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技術,技術創新才是關鍵啊!
我國機器人企業的諸多劣勢:
第一,低端技術水平有待改善。機器人制造包括整機制造、控制系統、伺服電機及驅動器以及減速器等方面,控制系統及減速器的核心技術仍由國外企業掌握,國內企業只能發揮“組裝”優勢,將已接近成品的各部分模塊組合到一起。并且許多零部件的缺失使得國內企業在拓展產業鏈條方面頗受摯肘,而高昂的進口費用也極易威脅企業的生存狀況。
第二,產業鏈條亟待充實與規范。與其他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情況不同,機器人制造主要集中在民營范圍,產能規模自然不能比擬航空航天等產業,研發成果也無法在有利平臺得到展現。可想而知,國資不足是國產制造的最大劣勢,而缺乏國企的規模管理導致產業鏈條過于松散,從而無法集群式發展。而主流的工業機器人領域,配套產業及設備的集群效應才是機器人制造的關鍵。只有具備完善的產業鏈條,盈利空間才能得到提升。
我國已經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失掉“數城”,今后對領先水平的追趕必是漫長的過程。資金投入、聯盟高校、培養人才,缺一不可。重點是,相關部門對該產業的引導應從產業特點進行考慮,盡早形成企業集群,或以產業園的方式將優秀企業聚攏起來,為進軍高端技術奠定基礎。
我國機器人需求于近年以30%的速度增加,與市場成熟的國家相比,潛力巨大。預計到2015年,我國在役機器人數量將達3萬臺。
市場前景廣闊,現實的困境并不樂觀,中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并未在市場中占得先機。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擁有量不到全球總量的1%,其中國產的機器人約占30%,其余皆是從日本、美國、瑞典、德國、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引進。
中國真正有規模、實現大批量生產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幾乎沒有,主要是生產工業機器人的關鍵性零部件如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等受制于人。而采用國外關鍵零部件生產的國產機器人,價格上并沒有多少優勢,所以客戶大多選擇國外的機器人。
同時,對于機器人產業,國家并沒有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而更多的是將其等同于高科技產業。這是一大遺憾。
中國工業機器人技術短板 制約市場競爭力提升
社會自動化時代全面推廣,對機器人產業而言也是一個巨大市場機遇。目前,機器人作為直接參與者,一直占據自動化生產關鍵環節,業內機構預計我國在2014年將會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采購國,但是本土機器人企業在這一輪市場開發中卻并沒有獲得很大空間,究期原因還是在于技術落后。
在德國的國際機器人聯合會說,中國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從2005年到2012年,中國內地機器人銷售量平均每年增加25%,2012年已達到2.3萬個。只有日本的機器人年購買量超過中國。該聯合會預測到2016年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市場。
“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迅速。”北京科技大學智能科學系主任王志良說,中國各行業花了不少時間來適應自動化,如今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發現,機器人不僅能提高質量,還能增加效益。
但是,中國機器人市場的不斷擴大并卻沒有民族機器人工業帶來穩定的市場環境。相反,由于在諸多技術領域的滯后,本土企業在市場競爭上不可避免居于劣勢,產業壯大受到嚴重制約。
深圳機器人協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機器人制造公司在技術上的軟肋主要表現在電機技術、加工工藝兩方面。“國內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如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制造技術不達標,都要靠國外進口,這樣也增加了(機器人)成本,削弱了價格競爭力。”而如發那科,其核心零部件完全可自主生產,節省了成本。
加工工藝方面的差距在于,國內廠商的熱處理技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