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以來,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年平均增長率67%,但在并網的技術研究、管理和政策方面相對滯后。目前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在全國比例只有5%-6%,發電量占比約為2.6%,具有巨大潛力。我國國風電并網問題可以概括為傳輸能力和靈活性平衡問題,局部地區尤為突出。”這是中國電科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王偉勝在4月23日舉辦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并網研究協作(CVIG)組啟動會上的分析。
CVIG借鑒了美國波動性電源并網研究協會的經驗,在國家能源局的指導和能源基金會的支持下,由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牽頭,集結了來自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等十幾家有關機構的組織。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梁志鵬副司長認為,CVIG是建立加強并網研究交流的公共平臺,可不斷推動我國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和持續健康發展。
確保風電場有效運行
據王偉勝介紹,截至今年3月,我國風電裝機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的有蒙西、蒙東、冀北、甘肅、遼寧、新疆、山東7個地區,其中蒙西、蒙東、冀北、甘肅、遼寧5地區裝機容量占比超過20%,黑龍江、吉林、寧夏裝機容量占比接近20%。預計“十二五”末,中國將有10個省級電網的風電裝機容量超過20%,這些風電裝機90%集中在用電量只占全國23%的“三北”地區,且這些地區的能源結構都是煤電為主,兼有一部分水電。
“要解決風電并網問題,首先要保證風電場穩定運行。要通過風電并網仿真、功率預測、優化調度等保證風電有效消納。”王偉勝說,“在風電試驗檢測方面,要研究風機功率特性、電能質量和功率控制、噪聲、載荷、低電壓穿越以及電網適應性檢測技術方面。”
據統計,2011年全球發生一次性脫網五百臺風機的事件12起,2012年降降至3起,2013年未再發生,并從2015年開始對風機進行低電壓穿越驗證。
王偉勝介紹,截至今年3月,我國共完成178個機型低電壓穿越現場測試,218個機型低電壓穿越能力一致性評估,73個機型的電能質量測試。
風電納入經濟調度
王偉勝介紹,“三北”地區新能源調度問題集中在風火矛盾上,要根據預測和機組最小出率進行調度優化。
“未來火電機組仍是主要調峰電源,電網調度多實行電量平均分配,但新能源的間歇性、不可控性、不可預測性使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受到影響。火電機組參加調峰越多,利用小時數和發電效率降低越多,并增加了設備磨損,發電廠回避調峰在所難免。北方地區尤為典型,占比極高的熱電機組實際供熱能力遠超供熱需求。”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黃曉莉在會上表示。
據統計,熱電機組平均年利用小時比常規機組平均高一千小時,大量熱電機組提高占比給電廠帶來利潤的同時,也嚴重影響系統調峰靈活性。
“應建立調峰補償機制,加強對調峰能力的實時監測和監管,推動火電機組深度調峰能力,鼓勵熱電、核電、自備電廠參與調峰。”黃曉莉進一步說,“拿抽水蓄能電站來說,目前沒有電價機制,因此直接占了電網一部分利潤,嚴重影響了電網公司對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和調用,應建立抽水蓄能電站的鼓勵建設機制。”
黃曉莉指出,我國提出了對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但全額保障性收購不意味著不能棄風,合理棄風可以充分利用電網消納能力,據測算,如果允許5%的棄風時間,風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可提高30%。
“此外,落實全額保障性收購和消納風電應該落實于電力生產全過程,要從發電指標分配、運行方式安排等環節進行考核和監管,同時加強風功率預測精度。”黃曉莉進一步說,“目前補貼總額能夠支持我國目前的規劃目標,補償額度可支撐新能源發電量占比20%到30%。但目前補貼機制還有待完善,補貼使新能源上網電價與火電機組持平,但未能體現新能源上網優勢,造成調度新能源只是徒增電網成本。
“綜上,重點應從新能源發電量占比、規劃協調調度、配額制、熱電能力及補償機制、優先調度等方面使風電經濟調度。”黃曉莉建議。
改變電網運營機制
據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學院大學教授馬克介紹,風電并網比例最高的國家——丹麥將考慮把供熱電網與傳統電網、燃氣電網與傳統電網部分結合起來,以接入更高比例的風電。對此,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麗萍也認為,在我國實現高比例風電需要將供熱、燃氣、交通等與電網結合,建立綜合能源系統。
黃曉莉認為,分布式電源發展會減少供電量需求,與企業利益背道而馳。如果能夠實施輸配和售電分開,建立售電市場,成立綜合能源公司,使電網成為真正的輸配電服務平臺,按照成本加利潤的合理利潤方式進行運營,有利于促進電網公司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為新能源的接網、調峰、備用及電網安全運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綜合能源公司可以進行分布式電源和微電網運營,為用戶提供冷熱電聯供的綜合能源服務,可以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提供個性化服務,建立競爭性零售市場,從而有利于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黃曉莉進一步說,“能源總量利用效率越高,利潤總額越高,這種模式能促進新能源長遠發展,是值得推進的能源零售市場的運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