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觀之,產能過剩折射出創新不足,在中國則尤其如此。在價值觀、制度和理念不變的枷鎖下,尋求國家創新體系可能是徒勞無益的。創新并不僅僅是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靈感,而在于有無需要和培育這些創新靈感的土壤。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之中,中國是較少公布產能利用率的國家,這使人們雖然猜測中國經濟面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卻難以確切測定分行業分時期產能利用率狀況,更難以及時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議。
我們曾仔細研究了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產能利用率及相關因素。結果顯示:一是工業增加值與PPI對產能利用率變化的影響是關鍵性的,工業增加值代表數量,而PPI則代表價格。這一點在中國也不例外。二是間接測量產能利用率的指標包括,工業生產、訂單、產銷率、工業品價格、利潤率、虧損面等。三是美國的經驗表明,產能利用率的波動主要受需求的影響,而非供給的影響。例如2009-2010年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曾使產能利用率得以短暫回升。因此我們可以從需求角度來估算產能利用率。
依據上述思路,我們可以整理計算出,從國際經驗看,產能利用率在81-82%之間是衡量工業產能是否過剩的臨街點,75%以下表明產能過剩嚴重,高于85%表示產能不足。截至目前,歐美的產能去化進程并未結束,仍然需要至少3-5年的時間。當下美國國內需求的強勁上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或掩蓋了產能過剩的狀況。
表1、主要經濟體的產能利用率
依據上述思路,我們也嘗試計算了中國整體和結構的產能過剩狀況。
就整體而言,我國工業產能過剩的程度并不十分嚴重。估測結果顯示,一是中國工業企業利潤率、盈利增速的走勢基本一致;二是2013以來,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約為78%-79%,顯示產能整體過剩,但并不十分嚴重。
就結構而言,我國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其中,電解鋁、電石、焦炭、水泥、平板玻璃、粗鋼、風電設備、光伏、造船,產能利用率低于70%,電解鋁、光伏兩個行業可能低于60%。產能利用屬于正常水平的行業有:煤炭、發電,產能利用率高于85%。產能利用狀況最好的行業是汽車,目前產能利用率超過95%。中國產能過剩的總體狀況是:整體情況好于市場傳言,結構問題甚于整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