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2010年至2013年的多方討論和博弈后,特高壓獲批和建設進程有望在2014年全面提速。
據《人民日報》4月26日報道,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近期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其成為年內第一條獲批建設的特高壓線路。與此相印證的是,4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全體會議,表示今年要按規劃開工建設一批采用特高壓和常規技術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降耗增效。
這些均被業內視為特高壓在經歷長時間爭議后,釋放出的明確積極信號。
今年或成特高壓審批大年
公開材料顯示,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工程全長759.414公里,總投資額逾260億元,預計2017年10月全線竣工。屆時,它將與2013年投運的皖電東送南環工程形成長三角受端環網,進一步提高接納安徽東送電力的能力,也為未來承接錫盟—泰州的特高壓直流電力奠定基礎。
本報從該工程過境的江蘇省電力公司獲悉,淮上線是國家電網公司系統首個實行省級電網公司屬地化現場建設管理的特高壓工程。淮上線投運后,江蘇過江輸電通道的輸送能力將由目前的900萬千瓦提高到1600萬千瓦,還能大規模消納江蘇沿海風電,對江蘇能源安全保障至關重要。
另有知情人士對本報透露,近期寧東—浙江直流特高壓亦有望獲得正式路條。
事實上,按照國家電網2014年工作規劃,今年要核準并開工“6交4直”10條特高壓,并對電網投資3815億元。網內交流特高壓線路的獲批,及直流特高壓建設的預期,將推進今年國內特高壓建設,使得今年有望成為特高壓審批大年。
特高壓工程投資投資巨大,這將大大影響關聯產業的資本市場。以淮南-南京-上海交流特高壓項目進行測算,就測算到主設備需求大概為主變壓器約20臺約8億元、電抗器約24套約5億元、GIS間隔約32臺約30億元,若今年特高壓項目如目前預期集中上馬,這將給相關產業鏈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
優化資源配置和治霾的必然選擇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李克強總理的表態將直接停息業界關于特高壓要不要建設的爭論。特高壓要建,并且是要建設一批,這與此前停留在試驗階段、試點階段的意見明顯不同。
之所以發展特高壓,業內普遍認為這是優化資源配置和治理霧霾的必然選擇。
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卻呈現能源需求與能源資源逆向分布的基本格局。西部地區煤炭、水能、風能、太陽能等資源極大豐富,經濟總量卻相對較小;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能源資源卻極其匱乏。東西部之間相隔千里之遙。
怎么辦?實施“西電東送”無疑是最優選擇。數千公里的輸送距離,為特高壓發展提供了極大的舞臺。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指出:“要加快建設特高壓骨干網架和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促進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集約化開發,通過特高壓電網在全國范圍優化配置,既解決棄水、棄風、棄光等問題,又大幅度提高煤炭等化石能源開發配置效率。”
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便是優化資源配置的生動案例。截至4月21日0時,作為我國首條“疆電外送”特高壓工程,其輸電量已達到25.32億千瓦時。據測算,哈鄭直流特高壓具備500億千瓦時的年送電能力,相當于在鄭州同時投運8座百萬千瓦裝機的電廠,分別減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4000萬噸和33萬噸。
此外,日益嚴重的霧霾天氣也為建設特高壓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從根本上治理霧霾天氣,需要多措并舉。合理配置全國電力分布、長距離大容量輸電為中東部治理霧霾天氣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重要渠道。”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
時至今日,特高壓輸電在保障能源安全、治理霧霾、提高能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成為廣泛共識。今年全國兩會期間,26個省(區、市)的代表委員提交有關特高壓和智能電網發展的建議、提案75件,其中,代表團建議達16件。發展特高壓電網已被列為全國人大重點建議和全國政協重點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