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提出的重新回歸制造業,實際他的主要思想也是通過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制造技術,重構制造業的競爭格局,目的是要以機器人來打敗中國人力低成本制造的這么一種局面。歐盟的新工業革命和美國的再工業化或者我們叫制造業的回歸,可以說是如出一轍,他強調的也是技術創新、結構改革和更有效持續的利用資源,目的也是大力推進新的生產是機器人加信息技術這么一種新的制造模式。
作為智能制造,它里面有三項關鍵重大技術,第一是生產方式,主要是數字化制造、家庭設計、云制造平臺等等,這主要是互聯網的重大作用。另外一個就是生產的決策,主要是嵌入式物聯、軟件控制服務、人工智能。第三點支撐作用,就是智能機器人。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公司總裁曲道奎表示,我們已經處于新工業的前夜,智能制造作為新工業的模式正在快速走來,它將改變的是傳統的制造和管理模式,開啟一個嶄新的制造新時代。
未來在制造業里面,或者說在整個新的技術發展里面一些重大的技術變革。最后一個,實際也是制造業支撐的核心基礎,機器人、3D打印包括3D生物打印,今天下午幾個會都涉及到了這幾個熱點。這是它的成熟曲線報告,從這里看到了包括機器人、物聯網、3D打印,這都是國際上未來作為一個新興技術,決定著未來發展的方向。
機器人產業不是一般的產業,擁有超出想象的發展前景。工業革命把人變成了機器的奴隸。人在生產線上為機器服務,工作節奏快,環境惡劣。但工業機器人可以把人類從這種狀態中解放出來,人得以從事更高級的工作。此外,服務機器人還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現在以人為主導的生產模式,將來要變成以機器人為主導的制造模式。這雖然會減少一些傳統就業崗位,但新的智能制造模式也會產生很多新的崗位。中國現在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民工荒、高級技工荒,制造成本急劇上升。工業機器人是實現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強力技術手段。機器人可以改變人們未來的生產生活方式。可以斷定,未來機器人會像手機、電腦一樣,進入千家萬戶和社會各個領域。
中國企業需要有技術創新
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功能也越發強大。在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已成為自動化裝備的主流,汽車、電子電器、工程機械等行業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未來會向智能機器人發展。機器人的生產,機器人機構是載體,更多的取決于功能內涵。機器人水平高低取決于控制、軟件、智能等技術。沒智能的機器人只是低端機器人。
曲道奎表示目前在技術上如控制精度和功能方面,中國企業都不落后。但在制造過程、產品、品牌上還跟國外有差距。差距的關鍵是核心部件,如伺服電機、高精度齒輪、減速器、軸承等,現在一般靠進口。當然,鑄造、加工等工藝基礎,這幾年中國進步很大,差得不太遠了。機器人要形成產業、創造品牌,還需要現代化公司的管理能力。機器人是對資金、技術、人才需求“三高”的產品,需要持續不斷的創新。
對于創新,曲道奎認為有三個方面,首先從國家層面,國家創新總的戰略,必須由研究所、高校國家大的機構,逐漸轉向企業,以企業為中心。創新為驅動,完全是研發人員,就是從技術驅動來講,有時候離市場太遠。另外一個國家層面,現在國家要求企業今年成立,后年,大后年都要研究創新。現在企業都是很浮躁,比較著急。第二點企業本身來講,做企業的目的是干什么,假如企業就是為了盈利,不可能進行創新。實際上大家上網搜一搜,或者看看統計資料,真正企業賺錢很難,需要大量的投入,需要人力成本,需要各種東西,所以你要是為了掙到錢而做企業的話,不可能有創新。
技術轉型和升級是必然選擇
沈陽新松總裁曲道奎先生在談及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空間時表示,“首先,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國,隨著人口紅利銳減以及勞動力短缺問題的出現。機器人作為一種補充作用,把無人來做的崗位由工業機器人去替代。其次,中國工業機器人基數很小的,日本、意大利等國家,萬名保有量達到1千七八的密度,而中國萬名保有量的密度卻不到100,因此市場空間非常大。然而,機器人并不是簡單地替代勞動力的關系,人要做設計、創新、研發等智力性工作,而機器人做焊接、搬運等制造業的工作。機器人的替代并不是簡單的替代,而是在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產品質量,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力!
未來的競爭只會日趨激烈,我們不能坐等翻身。歐盟在搞新工業革命,把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是新的智能模式。這種模式,比中國低成本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的產品還便宜25%到30%。中國企業在歐美“高端制造”的阻截和越南、墨西哥等“低端制造”的追趕下,一定要做好企業的技術轉型和升級。高端制造業來了,制造業的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
雖然全球經濟集體低迷下滑,給各行業企業都帶來了巨大的業績沖擊和未來的預期壓力,但其中卻有兩個亮點,仍將成為中國企業在冬天里脫穎而出的利器。第一,是基于移動互聯和云端處理的交互性數字技術。第二,是中國民眾及整個社會基于互聯網2.0而實現的空前互動性、自主性、個性化覺醒,以及追求自我的90后迅速成為消費主力人群,其實正為基因優秀的中國企業創造了空前的打造品牌良機或壓力。如果說牛市經濟下,企業拼規模、拼速度;那么在經濟熊市下,中國企業的品牌時代才真正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