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加州的弗里蒙特市,一個被涂成全白的、寬敞明亮的汽車工廠里,機器人(47.880,-1.57,-3.17%)們正在匆忙地執行任務。它們好像外科醫生般圍繞著一臺尚未成型的車架,為其精確地執行點焊、鉚接、膠合的“手術”。如果此時有一輛汽車從你身旁“滑”過,或從你頭頂“飛”過,都不需要覺得驚訝,這正是“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特斯拉的CEO)打造的特斯拉“超級工廠”。
“超級工廠”是特斯拉第二代電動車ModelS(家庭款四門轎車)的出生地。憑借著這款汽車的銷售,今年5月,特斯拉宣布在2013年第一季度實現公司成立10年來的首次盈利,利潤率高達25%。
銷量與盈利上升的秘密,來自特斯拉打造的機器人全自動化“超級工廠”。
要找出埃隆建造超級工廠的目的,還要追溯其推廣電動車的市場戰略計劃。在埃隆的市場計劃中,繼續降低特斯拉汽車的售價,在3到4年內推出售價僅為3萬美元左右的汽車是第三個步驟(豪華系列Roadster、中等系列ModelS分別為前兩步驟,已實現)。因此,埃隆迫切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成本問題,另一個是產能問題。
在成本方面,埃隆信心滿滿,他曾表示會將公司的利潤率保持在25%左右,要知道,傳統的跨國汽車廠商僅能達到10%。但5年前,埃隆還在為成本問題發愁。當時,Roadster跑車的實際生產成本曾攀升至14萬美元,經過與供應商的一番協商后,成本也只是降至9.5萬美元。接連虧損的緊張形勢讓埃隆開始查找造成巨大成本差異(他核算的生產成本為6.5萬美元)的原因。據Slate.com報道,埃隆發現問題出在外包企業身上。
為了盡可能地降低成本,埃隆決定要購置一個大型的、能夠“內包”量產的新工廠。幸運的是,2010年10月,埃隆以低于估價(1億美元)一半以上的價格(4200萬美元)收購了位于北加州,占地46.5萬平方米的NUMMI工廠。更讓埃隆和吉爾伯特.帕辛(特斯拉車輛制造業務的副總裁)高興的是,這個原屬于豐田與通用的聯合汽車制造廠為他們保留了許多汽車制造的基礎設施,其中包含造價高昂、安裝費時的自動噴漆車間和六臺機械沖裁機。帕辛表示:“收購NUMMI為特斯拉省了一筆巨大的成本!边@一年,特斯拉不僅拿到美國能源部4.65億美元的貸款,獲得豐田5000萬美元的注資,還完成了上市。
憑借著貸款、豐田的投資以及上市獲得的資金,特斯拉開始啟動“超級工廠”計劃了。《21CBR》記者在翻閱特斯拉2011財年的財報時發現,特斯拉的研究與開發(R&D)成本暴漲了1.16億美元,從2010年年底的9300萬美元增至2011年年底的2.09億美元,增幅達124.7%。據特斯拉財報顯示,這1億多美元包括了原料原型制作、工廠及動力開發、引擎設計、測試、雇傭工人等費用。
在這個花費巨資建造的“超級工廠”里,特斯拉幾乎能夠完成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產過程,除了駕駛桿等少量部件從戴姆勒(奔馳母公司)購買,ModelS幾乎所有的零件都由特斯拉自給自足,甚至包括模制的塑料零件。
在這種“內包”的模式背后,“多才多藝”的機器人是生產線的重要力量。目前“超級工廠”內一共有160臺機器人,分屬四大制造環節:沖壓生產線、車身中心、烤漆中心和組裝中心。
其中,車身中心的“多工機器人”(Multitaskingrobot)是目前最先進、使用頻率最高的機器人。它們大多只有一個巨型機械臂,卻能執行多種不同的任務——包辦車身沖壓、焊接、鉚接、膠合等工作。它們可以先用鉗子進行點焊,然后放開鉗子;緊接著拿起夾子,膠合車身板件。生產線上的工程師介紹說:“這種靈活性對小巧、有效率的作業流程十分重要!痹趫绦腥蝿掌陂g,這些機器人的每一步都必須分毫不差,否則就會導致整個生產流程的停擺,所以對它們的“教學訓練”就顯得格外重要。據《寰宇地理》的紀錄片介紹,特斯拉團隊在前期訓練機器人上就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
當車體組裝好以后,位于車間上方的“運輸機器人”能將整個車身吊起,運往位于另一棟建筑的噴漆區。在那里,“噴漆手”機器人擁有可彎曲機械臂,不僅能全方位、不留死角地為車身上漆,還能使用把手來開關車門與車廂蓋。
送到組裝中心后,“多工機器人”除了能連續安裝車門、車頂外,還能將一個完整的座椅直接放入汽車內部,主管生產的帕辛都稱其“令人驚嘆”。有意思的是,組裝中心的“安裝機器人”還是個“拍照達人”,因為在為ModelS安裝全景天窗時,它總會先在正上方拍張車頂的照片,通過照片測量出天窗的精確方位,再把玻璃黏合上去。
在車間里,車輛在不同環節間的運送基本都由一款自動引導機器人——“聰明車”(Selfguidesmartcar)來完成。工作人員提前在地面上用磁性材料設計好行走路線后,“聰明車”就能按照路線的指引,載著ModelS穿梭于工廠之間!拔覀冋诎炎詣踊l揮到極致。”帕辛說。特斯拉的工廠只雇傭了3000名工人,他們除了完成一些機器人無法實現的工作外,如安裝儀表板、引擎等,還需要對機器人完成的細節內容進行確認。
埃隆在向股東發布的一封郵件中解釋道,特斯拉之所以能夠盈利,部分原因是大幅提高了汽車的生產效率,將生產一輛汽車所需要的時間下降了40%。在產能方面,憑借著160臺機器人以及3000名工人,特斯拉工廠可以在3-5天內實現一輛車從模型到生產成型的生產過程。埃隆在7月10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特斯拉工廠已實現每周生產超過400輛、年產20000輛汽車的目標,而且不是“超過一點點”,明年將把目標提高為每周800輛。
事實上,特斯拉在提升產能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底特律或者日本的主流汽車廠能夠每天生產400輛汽車,在這個原本屬于豐田和通用的工廠里,能實現每周6000輛汽車的產能。不過,特斯拉的發展勢頭讓人無法否認其潛力,這個出自硅谷的汽車公司才成立10年,那時它們有的只是幾個工程師和蓮花汽車生產的底盤,更不消說,特斯拉現在只用了工廠20%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