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大數據的火爆,云計算的熱度慢慢降了下來。降溫,給了我們更加理性看待它的機會:人云亦云的云計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對經濟社會生活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相對滯后的中國機會又在哪里?
云計算好像城市自來水——
憑借四通八達的管網,人們擰開水龍頭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水
究竟什么是云計算?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方之熙博士沒有直面回答,而是舉了一個例子。
大約在10年前,經營在線圖書銷售的亞馬遜購置了一大批服務器,搭建了自己的電子商務系統,以應對銷售峰值。但由于服務器平時常常被閑置,亞馬遜就開發了一種虛擬化的服務模式,為買不起服務器的中小企業提供廉價、快捷的計算服務。
之后,這一業務模式逐漸擴大,亞馬遜成立了專門的公司經營該虛擬化服務。
“從狹義的角度理解,云計算可以看作是服務器的虛擬化;從廣義上看,除了硬件租用,云計算還包括平臺的使用和軟件服務。”
方之煕說,“這就像目前城市里四通八達的自來水管網,每家每戶不必自己掏錢打水井,只要打開水龍頭,就可以隨時得到自來水公司所提供的水。”
方之煕認為,這樣一來,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沒必要再自己購置服務器和各種軟件,不僅能節省購買、運行、維護成本,還能獲得相對優質、廉價的服務。
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云計算專委會主任王恩東認為,云計算是一種讓用戶能夠便捷獲取、資源共享、可實時訪問的網絡計算模式。
“云計算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后臺資源是兼容異構,如水和電一樣可以集中和自由分配;二是在應用層面實現了按需獲取、按量計費的資源獲取模式。”
“云計算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又不僅僅是一種商業形式。” 王恩東說,隨著數據增多、軟件更加復雜、終端日益多樣化,計算量也必將越來越大。這對原有的計算方式的效率、能耗、實用性提出了新要求——云計算正是在這樣的技術發展背景下應運而生。“在基礎原理上,云計算與之前的概念并沒有根本差別,不過許多技術要滿足不斷發展的服務需求,已經或正在升級。”
在王恩東看來,云計算體現了互聯網從技術轉向服務的產業發展趨勢,也是信息時代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
“云計算模式,有效降低了單位資源成本,用戶可以擺脫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等繁雜工作,可以更專注于自己的工作。”
云計算在我國剛起步——
安全性、穩定性、標準化等問題,影響著“云”產業的發展
行業觀察者指出,前幾年過分的渲染和炒作,使云計算給人們造成其“無所不能”的印象。實際上,“云”落地要一步一步地來慢慢完成,還有許多“攔路虎”需要克服。
從基礎設施上來說,建設高效的云計算中心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長時間、大范圍的部署和持續的更新維護,而當前我國有足夠資源和實力去搭建這類平臺的企業并不多。
此外,云計算應用還面臨一系列現實的挑戰,首當其沖的是安全問題。
專家們表示,云計算的資源共享特性,使信息、資料面臨著難以避免的安全和隱私問題。
“當前安全問題仍沒有很好的解決的方案。”王恩東說,當前網絡環境非常復雜,安全防不勝防,這將是云計算發展的一個長期挑戰。
方之煕認為,云計算安全還不完全是技術問題。“由于互聯網的國際性,安全問題既涉及個人、企業,也關系到國家。因此,既需要國際社會確立共同遵守的法則,也需要國內政策、法律、法規的完善,同時也對從業者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安全相關的是平臺穩定性問題。由于實現資源共享和資源流轉,云計算普遍采用了集約化的運營模式,即資源、業務集中化。如果平臺出現問題,影響的廣度和深度都會大很多。
另外,目前無論是云基礎設施、云服務平臺,還是云業務應用,還沒有普遍認可、遵循的標準。“沒有標準,就意味著當前各個云計算平臺上的業務無法自由遷移,就像不同電壓的電不能上到同一段電網上一樣。”王恩東說。
云計算并非高性能計算——
低效率、高耗能的“云計算中心”與云計算的初衷背道而馳
王恩東認為,目前產業界已經能夠比較理性地認識云計算發展了,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認識不清的現象,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便是將高性能計算機群視為云計算。
方之熙說,超級計算(高性能計算)強調的是計算能力和計算速度,其服務對象主要是需要處理海量數據的科學研究和行業,比如氣候模擬與海洋環境研究、工程設計與仿真分析、天氣預報等;云計算則是虛擬化的計算模式,單個運算的數據量通常并不大。
“高性能計算機群主要采用的是集群計算技術,雖然也可以采用云計算技術改造,但簡單地將高性能計算等同云計算后,往往容易忽視云計算的核心內涵。”王恩東說,云計算本質上是面向資源共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