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的主角正在發生變化。
隨著國內各項推動光伏應用的政策陸續出臺,國內光伏電站開發的大幕正徐徐開啟。
“中國光伏市場新一輪大規模投資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說,但這一輪唱主角的不再是民企,而是央企。
過去中國光伏行業的主角特征基本是 “兩頭在外”,民企主導。以2006年尚德上市為標志,短短兩年時間中國光伏產業就取得世界產量第一的寶座,在光伏產業中迅速崛起了一批明星民企,如尚德、賽維、林洋、天合、阿特斯、英利等等。然而,在過去的兩年中,隨著光伏產業經歷了過山車的市場行情,這些風光一時的民企個個遍體鱗傷。
隨著國內市場的啟動,以五大電力及中廣核、三峽集團、國機、中航等為代表的央企正迅速搶占光伏電站市場,元氣大傷的民企受制于資金鏈等難題在國內光伏應用市場正被動成為邊緣化角色。
央企搶占光伏電站
近期光伏行業的利好政策不斷。財政部發布《關于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政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按發電量給予補貼。 此外,8月2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梁志鵬副司長在大同舉辦的國際太陽能競賽暨國際太陽能高峰論壇期間透露,“分布式補貼政策將最晚在今年8月底前出臺,補貼價格、光伏并網等此前熱議的光伏一攬子政策將一并推出。”
種種利好之下,近段時間國內光伏電站投資噴涌而出,光伏業的又一波投資大潮正在啟動。
8月5日,中國建設工業集團與寧夏自治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200億元包攬了寧夏全區2500MW沙漠生態光伏電站的建設。
根據協議,雙方還將在農林機械、工程機械、數控機床研發制造等方面開展合作,并以沙漠光伏、太陽能光熱等清潔能源電站建設為載體,開發沙區現代農業、林業和旅游業。
8月6日,中航工業集團宣布,未來3年內,將在北京、上海等11個省20個城市的廠區內陸續投資38億元,建設400兆瓦分布式發電系統,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4.4億度。
分布式發電被視為光伏行業最有前途的領域,而中航工業集團一出手就拿下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單體項目。
央企們的大手筆可見一斑。更令整個行業震動的是,國家能源局已經明確任務,到2015年底必須徹底解決全國273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其中光伏獨立供電解決119萬人用電。為此,三年內我國將開工相關項目合計583個,總投資294億元。上述項目的建設運營將由華能、大唐、國電、華電、中電投、中節能、中廣核、三峽集團8家央企包攬,民企無緣分得一杯羹。
在談及為何選定8家電力央企來承接解決無電人口用電的光伏獨立供電項目,能源局局長吳新雄稱,“項目大多處于西部偏遠地區,工程投資大、施工難度大、經濟效益差,而這些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感強、建設熱情高。”
民企敗在資金鏈
經歷了種種危機,中國光伏業終于曙光初露。但曾經的江湖大佬們一覺醒來之后發現,光伏主力軍的座位已經發生轉移。
“現在民營光伏企業不是不想參與建電站,大家都看到了機會,但大家都沒有錢,銀行目前一點沒有放松對光伏企業的貸款,所以只能看著央企大舉擴張。”一家民營光伏企業的高管人士無奈地說。
上述企業人士稱,光伏電站投資長、業績穩定,但需要的資金量超大,“電站資產需要長期持有,對資金鏈的壓力很大,目前民企的資金鏈普遍緊張,所以有心無力。”
而與之相對應的,央企面對的卻是另一番光景。
對于資金問題,目前主攻集中式電站的航天機電總經理徐杰在近日的一個行業論壇上坦承,“現在電站融資非常難,我們作為央企,確實有一定的優勢。”
徐杰稱,現在所有的光伏電站項目,都需要一年期的連帶責任擔保,這不是一般的企業所能夠做到的。“我們央企能一下拿到100億的授信,但民營企業就很難了。”
此外,過去對民營光伏企業大拋橄欖枝的地方政府也迅速轉變態度。
“以前我們去與地方政府談合作,他們熱情得很,現在卻紛紛都變了一副臉。”上述光伏企業高管感嘆,“地方政府現在都把引資目光盯在央企身上。”
也許不應該責怪地方政府的現實,畢竟民營光伏企業捅出的一堆財務問題還是一團亂麻。而與之相對應的央企,不僅財務狀況良好,而且還可以帶來其他附加的投資。
其實,早在去年光伏危機全面爆發之際,各界就對大量民營光伏企業未來的出路方向充滿爭議。
以目前形勢來看,由地方政府注資的路徑已經逐漸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減少政府干預,以企業自身為主導實施行業整合。然而,在銀行信貸的壓力之下,有能力主導兼并重組的民營光伏企業屈指可數。
對于大量光伏民企未來的結局,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直白的表示,“光伏是一個技術依賴性很強的行業,技術和工藝更新換代快,因此光伏行業的整合前景并不看好,落后產能最好的結局就是自己破產。”
聯系電話:021-31666777
新聞、技術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郵箱:syy@gongbo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