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天然氣是以煤為原料,采用氣化、凈化和甲烷化技術制取合成天然氣。
近年來,在國內煤炭庫存積壓、價格下跌和天然氣供求擴大、價格上漲的市場環境下,在重點區域霧霾治理和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導向下,煤制氣項目審批閘門明顯松開。對此,也有人擔憂,煤制氣會加重我國對煤炭的依賴程度,并帶來一系列新的環境風險。
一面是煤制氣產業的發展機遇逐漸清晰,一面是煤制氣的節能環保性和經濟性備受爭議。煤制氣究竟是福是禍?中國的煤制氣產業應該走向何方?
能源安全之辯——
煤制氣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嗎?
符合國情的戰略選擇
在國家能源局此前舉行的煤炭清潔利用專家咨詢會上,與會專家指出,煤制油、煤制氣符合我國國情,是在“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條件下,保障油氣供應安全和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和現實選擇。
有關專家表示,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攀升,將給我國能源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必須在優化天然氣消費結構的同時,努力提高國內有效供給,特別是加快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替代性能源。
相比之下,煤炭始終是我國最豐富、最經濟、最可靠的能源資源。2012年,我國煤炭產能從2000年的10.2億噸上升到39.6億噸,目前煤炭產能建設超前3億噸。從目前的技術成熟度、技術經濟和節能減排可行性分析,煤制天然氣是一種非常好的低碳能源產品,具有較強的經濟、技術優勢。
此外,從政策層面看,《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要使“十一五”期間國家已核準的煤制氣項目盡快達產達標,國內煤制氣要達到約150億至180億立方米的規模,并開展煤制氣項目升級示范,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和示范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煤制氣的確迎來了好機遇。
能源安全不能押寶于此
兩院院士、原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石元春表示,“中國富煤”完全是已經過時的危險觀念,隨著開采量激增和剩余可采量迅減,中國“富煤”早已風光不再。
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公布的2006年世界煤炭探明儲量排行榜,中國煤炭儲量是1145億噸,可以用48年。而印度是207年、美國234年、俄羅斯超過500年。
因此,石元春認為,發展“煤制氣”是將存量不多和不可再生的煤炭資源由固態能量轉換為液態或氣態,如果算上環境污染和耗水代價,這樣的轉化“太不合算”。
“盡管中國能源,特別是油和氣需求旺盛,能源自主與安全堪憂,也應探索其他保障能源安全的方式,而非不惜資源與環境代價去搞煤制油氣。”石元春說,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正確的煤炭利用方式應該是發電,目前大容量、高參數的大型火電機組可以規模化、高效利用煤炭,其環保和效率指標都很理想。
也有專家指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不意味著要把“寶”押在煤制氣上。從可替代能源的角度看,我國還可以大力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構建更加生態環保的能源安全體系。
環境保護之辯——
煤制氣會加劇生態壓力嗎?
有利于治理霧霾
不少煤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煤化工本質上是煤、水氧氣的化學反應,不可能不消耗水資源。討論煤制氣的科學發展,關鍵不在于是否消耗水資源,而是能否采取得當措施,把水資源的消耗降到最低水平。
“企業的煤制氣項目肯定都要經過環保部門評估,一般不存在缺水問題。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企業內部也會強化對水資源的高效回收利用。”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卜昌森說,山東能源在新疆伊犁的煤制氣項目,正是充分利用當地相對豐富的水資源,這也是國家將這一地區規劃為煤化工基地的主要原因。
在大氣污染防治的壓力之下,煤制氣被視為煤炭清潔化利用的重要舉措。去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要制定煤制天然氣發展規劃,在滿足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氣產業化和規模化步伐。
專家表示,煤制氣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降低對進口天然氣的需求,保障國內天然氣市場的穩定供應。而天然氣的廣泛應用,將有利于促進霧霾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