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京津冀長三角兩大區域霧霾“會師”,據環境保護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20個省份104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污染狀況。
顯然,突圍“霾”伏已成當下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接受上證報采訪的專家認為,治理霧霾必須從源頭上著手,減少污染排放物總量,同時還需要各部門各省市打破條塊分割,建立長效機制。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本世紀以來,全國霾日數增加明顯,中東部地區霾日數有顯著增多趨勢。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數,已經達到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全年的一半左右。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顧建光教授對上證報記者表示,引發霧霾的主要因素在于:第一,高污染的企業集中排放,霧霾多發地區一搬都是工業比較集中的地區;第二,機動車太多與太過密集;第三,人口的居住城市過于密集,長三角、環渤海等地區城市都過于集中。這些因素疊加之后,空氣環境問題就變得尤為突出。
專家們普遍認為,今后南方地區重霾天或將成為常態。“現在的城市格局已經形成,對于這種霧霾天氣問題,今后基本上會越來越多,嚴重性會更高,這是個大趨勢。”顧建光說。
中國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楊金田對上證報記者表示,治“霾”最重要的是消減污染物排放量。國務院9月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楊金田認為,這只是一個五年目標,長期的目標應該是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必須降低一半以上,而這需要幾個五年的時間,中國空氣質量才能得到真正改善。
面對大氣污染,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不過,在顧建光看來,現行的很多方案多是局部性、應對性的,“現在的空氣問題是重疾,必須動大手術”。
他認為,治理空氣污染,需要各省市各部門打破條塊分割,建立長效機制。“長三角、環渤海等地區的環境空氣治理問題,已不是單個行政區塊的問題,而是整個區域問題,必須建立跨行政區域和聯動機制。”通過聯動機制,來追蹤污染空氣的生成和過程,各省市要綜合考慮高污染企業的規劃布局;在目前人口高度集中的條件下,如何限制機動車的排放以及數量;以及未來城市該如何規劃,是否該考慮空氣流向等。
楊金田則認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如果得到貫徹實施,2017年大氣環境質量肯定能得到改善,但要徹底扭轉這種大氣環境問題,從長期看,還應通過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多種污染物的治理和消減,把污染物控制下來。“所有污染物排放都必須在現有基礎上降低一半以上,空氣質量才能徹底改善,這是一個遠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