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海派霾”,打哪兒來?
12月初,霧霾持續襲擊全國25省,長三角地區最嚴重;專家稱污染物是其主要原因,不是氣象條件。
“華東地區只需再忍一夜”,12月8日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每日天氣提示”中如此寫道。
此時,針對這場波及幾乎整個中東部地區,覆蓋了我國人口最密集地區的大霧霾,中央氣象臺已經連著7天發布了霧和霾的雙預警了。
這次大范圍霧霾過程首先是從長三角地區開始的。11月30日先是空氣質量下降,此后的一周內逐步演變成重度污染。
最嚴重的時候,預警上升到橙色,在上海南京等城市,預警甚至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紅色最高等級。
2013年以一場波及17省市的大范圍霧霾開始,受災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整個1月只有5天空氣良好,而PM2.5瞬時濃度值一度“爆表”,達到了令人咂舌的1500微克。
這一年的最后一個月,又發生了一場類似的霧霾,波及25個省,“受災”最嚴重的長三角地區,PM2.5瞬時濃度值一度上了900微克。
網友戲稱,與京津冀的“京派霾”相比,長三角是“海派霾”。
這兩場霧霾之間,今年6月,我國頒布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清潔空氣行動,從城市、省到國家在今后五年展開大規模的空氣治理。
12月6日凌晨4點,胡安(化名)的出租車行駛在上海市徐家匯到浦東機場的路途中。它的前方,黃色霧霾彌漫,看不到路的盡頭。
車上的乘客是一位外國友人。對方瞪大雙眼看著窗外,嘖嘖感慨:“幸好我要離開了。”
半小時的路程,胡安摸索著走了將近兩小時。而他的乘客,最終也沒能按計劃回國——因為霧霾,截至當天22時許,上海浦東機場取消了101架次航班。
上海市環保局的監測顯示,6日中午的13時,上海市PM2.5小時濃度高達602.3微克/立方米,是國標的8.6倍。
當地環保局稱,這是自監測PM2.5以來,上海經歷的最嚴重霧霾。
“長三角最嚴重的一次霧霾”
從12月1日左右開始的這場霧霾,襲擊了全國25省。南至廣東、海南等省份,也未能逃脫
這些小顆粒可以直接進入支氣管、肺泡,并產生不可逆轉影響,也是出租車司機胡安感到胸悶、頭疼的直接原因。
胡安在上海一家藥房工作的妻子告訴他:當天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藥物銷售量猛增。
同一天,上海兒童專科醫院日間急診量飆升,有的甚至達到夏季高峰值,其中以呼吸系統等方面的疾病為主。
生活在那里的人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化解這場霧霾帶來的影響。
聯合利華上海辦公室的近2000名員工收到了一封郵件:“除十分必要及緊急的業務,請大家12月9日在家辦公。公司副總裁飛抵上海,降落時看到了灰蒙蒙的霧霾,一下飛機,立刻做出了這個決定。”
另外,工程軟件公司Autodesk也在通知員工,霧霾警報解除前可在家辦公。
不過上海的情況不是最糟糕的。臨近的江蘇南京,12月3日11時的PM2.5瞬時濃度達到943微克/立方米。第二天,南京發布今年首次大氣污染紅色預警,南京市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學及幼兒園停課。
浙江省氣象局12月4日晚已將霾黃色預警信號升級為霾橙色預警信號,12月5日7時繼續發布大霧橙色預警。
復旦大學大氣化學研究中心主任莊國順,更愿意用“長三角地區最嚴重的一次霧霾”來稱呼過去的這些天。
從12月1日左右開始的這場霧霾,其中受災最嚴重的長三角,持續一周才散去。
霧霾過后,中央氣象臺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之最。
逃離京津冀,長三角中“霾伏”
長三角的城市,如南京、合肥、杭州等地,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霾日都在持續增加
“玩了一周還是在看霧霾”。來中國旅游的德國小伙弗洛西昂,害怕碰上霧霾,在京津冀和上海之間,選擇了后者。
沒想到,本該更讓人放心的長三角地區,這一次霧霾反而更嚴重。
一些專家的研究數據,也許證明這不全是偶然。
吳兌是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的二級研究員,也是最早提出灰霾控制的專家之一。借著氣象監測歷史數據,他發現,過去50年,京津冀、珠三角地區的城市,每年的“霾日”(空氣相對濕度小于等于80%,能見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氣),從2005年算,有一個下降趨勢。可以說,在2005年出現了拐點。
唯獨長三角的城市,如南京、合肥、杭州等地,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霾日都在持續增加。
到去年,這三個城市的霾日都超過250天。“上海的霾天稍微少一些,但和其他周邊城市一樣,霾天都是持續增長。”吳兌說。
《南方周末》報道,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丁愛軍稱,國外科研專家根據衛星地圖的分析顯示,在2002年到2006年期間,長三角城市的霧霾頻率比華北城市要高,總體更嚴重。“盡管北京經常有很重的霾天,但通常隔幾天就擴散了。”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在參加會議的時候,聽到一些專家的看法: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重污染工業遷出,中國南方的兩個經濟中心,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大氣污染問題已經得到了控制。
“現在看來,這些判斷是有問題的,這次南方霧霾的發生告訴我們當地的污染依然十分嚴重。”馬中說。